性少数群体也有鄙视链吗?
🌈
为什么双性恋是“不可见”的?
今年3月,英国的人口普查中新增了两项内容:你的性倾向是哪一种?你自我认定的性别与你出生时登记的性别相同吗?
这两项为自愿回答条目,且只适用于16岁以上的公民填写。这是英国第一次通过人口普查统计性少数人口数据,许多人也相信这样将有利于法律政策的调整,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
©️ 《月光男孩》
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统称为“性少数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GBTQ群体。根据美国2017年的数据统计,性少数群体遭受侵害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倍。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也显示,不遵守主流性与性别规范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暴力。
©️ 《游园惊梦》
一些异性恋者认为同性恋是“异类”,同性恋者则普遍表示不愿意与双性恋交往,甚至排斥TA们。
那么,倡导多元的性少数群体也有鄙视链吗?双性恋就意味着摇摆不定、无法进行一对一的亲密关系?在性取向这件事情上,我们必须要“站队”吗?关于不被接纳的双性恋,我们和几位年轻人聊了聊。
五条悟,23岁,互联网行业
MD,35岁,单口戏剧演员
伏伏,21岁,学生
长请,21岁,保密
那些更少数的人
双性恋,又称双性向,顾名思义就是能对同性和异性都产生爱慕感,建立亲密关系,或是认为两者皆有性吸引力的一种现象。在探索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中,双性恋者往往经历了更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 《新女友》
23岁的五条悟曾经有过一个男朋友,也暗恋过几个男生。进入大学后,她接触到了一些LGBTQ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对亲密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她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关注身边的漂亮女孩,时常回想起和她们聊天的片段。而一次对女生的怦然心动,让她认识到自己是双性恋。向对方告白后,她们顺利在一起了。
©️ 《卡罗尔》
对五条悟来说,这个过程有过思索和挣扎,但更多的是期待。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比较保守,她担心双性恋的属性会给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她又渴望打破这层顾虑,期待身边能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让她确认自己也会喜欢同性。
现阶段她的烦恼是,朋友不认可她与女生的情感是爱情,以及伴侣会没有安全感。
©️ 《弗里达》
35岁的MD是离婚后才确定自己是双性恋的。她喜欢和男性精神恋爱,但对女性会有生理冲动。一开始她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觉得特别混乱和分裂。
直到三年前她逃离了那段不健康的婚姻,重新恢复社交,才知道真的异性恋不会对同性产生冲动,于是确定了自己的双性恋属性。她说:性别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人。
©️ 《我私人的爱达荷》
伏伏今年21岁,高中时喜欢上了同性,在这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异性恋。初察觉到自己的双性恋倾向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和恐惧,但也不敢和身边人说,只能看一些性少数题材的影视作品来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后来她感到社会环境开放了许多,才逐渐和别人聊起这个话题。她说:我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双性恋,性向不能代表我的全部。
©️ 《金枝玉叶》
同为21岁的长请曾经怀疑自己是Gay,但他对异性还有感觉,起初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异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双性恋。他说,能认识自我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看到一些过了三四十年、甚至结婚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的事例,那样的人生就太可悲了。
“不存在”的双性恋
根据MD的经验,当一个双性恋者先和同性交往过,下一任的恋爱对象如果是异性,就会被评价为“装弯”。异性恋群体认为这样的人是在“蹭LGBTQ热度”,而同性恋又会觉得你“根本就是直的,骗谁呢?”就像那句老话:“要么直,要么弯,不然就是在撒谎。”
所以,双性恋是不存在的吗?
©️《天使的性》
2005年,芝加哥和多伦多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了一些双性恋男士,给他们播放分别由男性和女性单独参与的色情短片,并对每个人的性唤起程度(即性器官勃起程度)进行了记录。
结果表明,大部分参与者只会对男性或女性影片的其中一方,而且通常是对男性产生强烈的性唤起。因此,研究人员对于双性恋(至少是男双性恋)是否真实存在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这些自称是双性恋的男人实际上是同性恋,只不过双性恋的说法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这项研究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不少学者指出,性取向是比生理反应复杂得多的概念,它包含感觉、情欲、关系等多重维度,无法仅用性器官唤起程度来衡量;性别身份应该由个人决定,性少数人群的真实体验无需科学正名等等。
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在早期的研究和公共讨论中,双性恋人群的尴尬处境: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异性恋,所以“不存在”。
©️ 《龙纹身的女孩》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层文化,性少数群体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发展让LGBTQ成员从散落的状态走向聚集,他们也在自己的社群中获得了集体身份认同。但不同的圈子之间始终是排他的,“非同类不兼容”的观点屡见不鲜。在大家口中对性少数群体比较友好的豆瓣上,也有人针对双性恋歧视问题发出如下言论:
“LGBT里明确分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双性恋怎么就非得在女同性恋里找伴侣呢?一个新的组都建不起来吗?(双性恋和同性恋)压根就不是一类人啊,为什么非挤一块,还问为什么歧视?这真的不是歧视啊。LGBT四个字母代表四种性向,大家在各自圈子里,相互交友可以,女同性恋可以和男同性恋交友,但能和男同性恋谈恋爱吗?怎么不见男同性恋跑到女同性恋的小组里理直气壮说为什么不兼容呢?”
©️ 《小姐》
在许鞍华导演的影片《得闲炒饭》中,吴君如饰演的双性恋角色在参加朋友聚会时,毫无保留地说着自己与男/女朋友的不同性爱史,这引起了在场的同性恋者的不满。于是她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把双性恋边缘化?异性恋已经够“沙文”了,“纯种”的同性恋也要跟着“沙文”,那么这些找不到分组的少数恋,难道要因为无法成群结党而注定一生到处碰壁吗?”
©️ 《幻想之爱》
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双性恋者大多会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或是用同性恋属性来代替,这样才不会在社交的开局就阵亡。毕竟很多时候,情况就如MD说的那样:在异性恋面前双性恋是性少数,在同性恋面前则是“迟早要去结婚的背叛者”。
伏伏虽然获得了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在她和妈妈表明自己是双性恋后,妈妈始终觉得是她太年轻没想清楚,以后还是会和男性结婚。五条悟也表示,因为大学时候的伴侣是打扮比较中性的女生,再加上她之前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所以身边关系好的朋友会认为她本质上还是异性恋,只是把女朋友认知为了男性,新鲜劲过了就会分手。
©️ 《柯莱特》
“双性恋恐惧症”背后
早在1940年代,性科学研究者阿尔弗雷德·金赛就写道:“男性中不仅存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两类人群,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绵羊和山羊。”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会于2005年提出了“性取向连续体”这一概念,即性取向是从绝对异性恋到绝对同性恋的连续体,当中包含了多种形式的双性恋。
©️ 《最爱的还是他》
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酷儿理论强调差异政治,也就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不是“天然”的,而是经社会文化建构形成的,并且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具有多元的可能。LGBTQ中的“酷儿(Queer)”这一总称演变为更多细化分类,如雌雄同体者(Androgynous)、泛性别者(Pangender)、性别流动体(Gender Fluidities)等等。
©️ 《午夜巴塞罗那》
然而在信奉非此即彼二元论的当下,情欲流动只能停留在概念,单性恋情感模式意味着稳定和安全。因此,双性恋会被认为是通向异/同性恋的过渡阶段,或者是一种行为,而非性取向。
无论是针对双性恋人群“只是玩玩”、“不道德”等刻板印象,亦或是前面提到的学术研究对于“双性恋存在”的否认,都是一种动摇双性恋者可见度的恐惧症。
©️ 《弗里达》
在参与了豆瓣双性恋小组的讨论之后,MD收到了许多私信,内容则大同小异:“你是女双吗?”,当她回答是,对方就会问:“约吗,我和女朋友想一起试试”。她也曾经加入过一个女同性恋群组,面对嘲讽双性恋的帖子感到压力倍增,生怕说错话。就算有热情主动的女孩,在她坦诚告诉对方自己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 《致命女人》
伏伏在社交网络上看见过很多“双性恋无法忠诚于一个伴侣”“容易出轨”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人说,“如果说双的话,世界上就不存在同妻了,骗婚的男的都可以说自己是双性恋”。
长请也无奈地表示:想和女孩子在一起,对方会担心你哪天就变成Gay了,反之,如果向男生表达好感,对方也会担心你哪天又喜欢上了女生,两边都是费力不讨好,处于不被信任的尴尬境地。
©️ 《蓝色大门》
有人说,“不应该在意多数或少数,世界上只是刚好有不同的存在”、“爱就是爱,不分性别”;在网飞的剧集《性爱自修室》中,男孩Eric的经典的台词“无论如何我都会受伤,做我自己不好吗?”一度引起了性少数群体的共鸣,但现实也许是像Eric的父亲告诫他时说的那样:“如果你要这样生活,就必须坚强起来。”
🕙✉️🕙
来聊
你怎么看性少数群体的鄙视链?
撰文/輕瘋
编辑/华夫
排版 /Jasmine
NOWNESS
更多「性别酷儿」相关